首页>信息公开>专题报道>自强典型

行走的力量

怀化市残疾人联合会 www.hhsdpf.org.cn发布时间:2016-07-07 00:00信息来源:

\"

他头发花白,大手黢黑有力。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挽着板凳,双手紧紧地拄着一根木棒,在崎岖的山路间慢慢挪动。胸中盛满60 余年的艰难,用拐杖和板凳行走,他的肩膀,扛住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扛住了生命的力量——

五月底,初夏的繁花极尽绽放,林间的绿色愈加浓重。

5 30 日,洪江市岩垅乡空田村,清晨的一阵急雨过后,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家里最后那一丘田,怎么也得插完了。还有山上的百合,又得洒药了。今年67 岁的蒋志云早早起床,开始盘算起一天的工作。

以锄头作拐杖,双下肢萎缩无力的蒋志云,动作十分麻利。

这些年来,从帮衬父母维持一个家,到娶妻生子照顾老岳父,再到人生暮年的二次创业,蒋志云残缺的步伐一直如此坚定。

尽管命运无情,他却未被压倒。面对一道又一道的生活之坎,花甲之年的他,咬一咬牙,用不能直立的双腿,行走得格外坚定而有力。

压不垮,无法正常行走的他坚强撑起一个家

蒋志云的人生,要从1949 年出生一个月后的一次意外说起。

一切都是命,可我不信命。回忆起当年,蒋志云的语气很是平静。那年夏天,蒋家还沉浸在喜得贵子的喜悦中,日子幸福而满足。这一天,邻家姑姑欢喜地将出生才一个月的蒋志云抱在怀中哄着,然而,意外却突然发生了,由于哄抱不恰当,才满月的蒋志云就这样突然地掉了下来,摔在地上。

我爸妈觉得,小孩子嘛,摔摔打打很正常,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蒋志云说,就是因为这样的大意,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长大了的蒋志云,行走一直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蒋志云的关节变形,行走困难。到了30 多岁,他已无法直立行走。

你说,这是不是命?蒋志云无奈地感叹道。

然而,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压垮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蒋家有9个孩子,蒋志云排行老大。13 岁那年,小学毕业后的蒋志云考取了高中。然而,仅读了三个月的书,便被当地村干部邀请回乡教书。说实话,我当时不太愿意,想能多读点书。蒋志云回忆道,然而,当民办教师一个月有5 元的工资,作为家里的老大,他只得选择回乡教书,帮父母减轻负担。

7 年后,随着村小师资力量的充实,只有小学文化的民办教师蒋志云被清退出来后,在村里先后担任会计和出纳。那时候虽然腿瘸了,但是没干体力活,所以日子还算比较轻松。蒋志云说。

1980 年,此时蒋志云已有31 岁,仍旧没有讨到媳妇。这一年,经人撮合,蒋志云认识了芷江禾梨坳乡的邱光英。

他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我来说,没有遗憾。嫁给他,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在蒋志云家,看着忙个不停的老公,邱光英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当年,她带着老父亲一起从芷江嫁到洪江。从那一天起,家里所有的重活、累活便都被老公承包了。

上世纪90 年代初,蒋志云的岳父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我要带孩子,操持家务。为了给我父亲治病,他就拼命在外找钱,对我爹比亲生的都要好。邱光英流着眼泪告诉记者,每次忙完回到家,蒋志云都会帮着给老父亲端屎接尿,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父亲生病急需用钱,无奈的蒋志云只得去卖血,看着丈夫拖着残疾的腿,脸色惨白地出现在家门口,却还要强打精神地帮忙照顾老人,她就知道,她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为了让这个家活出个模样来,蒋志云和邱光英想尽了办法,种田栽菜、当裁缝、贩运木材……“只要肯吃亏,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蒋志云说,如果要别人看得起,他就要加倍地努力。

在空田村乃至整个岩垅乡,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么能吃苦的。空田村村委会主任覃继东告诉记者,蒋志云虽然残疾,但是因为肯吃苦,他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敢拼搏,他拖着瘸腿让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他的手,硕大,黝黑,布满沟壑!

这是一双充满力量的大手。

你很难想象,一个双腿有残疾的人,是怎样在水田里劳作的?

5 30 日这天, 顶着明媚的阳光,蒋志云将随身携带的小板凳紧紧搂在怀里,拄着一根木棍缓缓地移到田坎边。麻利地将木棍放倒,蒋志云很快便挪到了水田里,将小板凳放置好,他便坐在板凳上开始插田。年纪大了,现在泡久了水,就要痛。蒋志云无奈地说,再回去10 年,他在田里插田,可是比正常人都要快。

老蒋,你儿子不是说了不让你下田吗?怎么又忙起来了。邻居罗小红路过,热情地打起招呼来。老蒋啊,能着呢。罗小红告诉记者,别看他瘸着个腿,可这些年老蒋那敢闯敢拼的劲,村里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为了盘活家庭,蒋志云一直在想办法。上世纪80 年代初,聪明好学的蒋志云学得了一手好裁缝手艺。那时候,农村正流行缝纫机,于是,蒋志云带着妻子邱光英在洪江、芷江等地开办缝纫班。后来,经人介绍,头脑灵活的蒋志云又做起了木材生意。那些年,村子里的人经常看到拄着拐杖的蒋志云,夹着一个公文包,全国各地地忙着他的木材生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然而,人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

1989 年,蒋志云再次遭遇人生的滑铁卢。一个朋友邀请他合伙做锰矿生意,可是,10 多万的积蓄全部投进去了,换来的却是一堆废石头,完全提炼不出锰。那阵子,蒋志云疯了似的,将一车车的矿石运往邵阳等地,却都被告知没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就这样砸进去了。蒋志云说,一开始,他不敢讲这些告诉妻子邱光英,只得自己想办法弥补。最后,邱光英还是知道了。没有吵,没有闹,大哭一场后的邱光英拉着蒋志云的手说:算了,不折腾了。咱们就在家里踏实种田,好好过日子。

自此,很长一段时间,蒋志云在家忙碌农活,照顾患有心脏病、脑溢血等病的妻子,过简单的日子。

有梦想,他一定要把蒋家农场做大做强

与空田村交界处的芦荻坪村,有一处20 多亩的小山地。2015 年以前,这里还是茅草丛生。然而,现在这里已经被整理出来,成为了一片片的百合地。山顶上有一座新建的三间平房,干净整洁。走进房间,只见进门的房间堆满了各式农具,再走进去,厨房、卧室一应俱全。

这片百合地,都是我一个人砍出来的。指着门前山地,蒋志云告诉记者,前几年,看着周围的人家日子都越过越好,他实在是闲不住了。2014 年,他将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决定发展百合和葡萄产业。

为了这个农庄, 他可累得够呛!邱光英悄悄地告诉记者,最近啊,老蒋是拼了命地在忙农场的事。每天清晨5 点,蒋志云会准时起床洗衣服、做早饭。天方亮堂了,他也收拾妥当,拄着锄头去山里忙碌了。中午时分,吃完老婆送来的午饭。休息一下,蒋志云便会接着忙碌,这一忙,便到了晚上七八点。每次,蒋志云都是打着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回家。

光靠一身蛮力,还是不行。

没有资金怎么办?父子俩拿着这些年的积蓄用来承包流转土地,当地残联为他送来了1 万元的启动资金,加上东拼西凑,农场的工作慢慢起步了。

可是,荒山需要开垦。怎么办?百合种植需要大量的种子,怎么办?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蒋志云的面前。

我有一双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蒋志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天清晨, 他都会来到山上,坐在板凳上,用锄头一点一点地将荒山开垦出来。百合种子太贵,他就去别人挖过的百合地里,重新挖一遍,将别人不要的百合整理成种子……

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板凳坏了一条又一条,锄头锄烂了一个又一个……

不分昼夜的努力,蒋志云的农场梦慢慢清晰。而今,百合长势良好,葡萄藤也在慢慢长高。你看,下面那片地,我准备开垦出来,用来养1000 只左右的鸡和鸭。蒋志云告诉记者。到时候,他把这边山进行立体式开发,做成真正的生态农庄。

讲到这时,蒋志云大手一挥,充满力量。那双手臂,虽逐渐苍老,却仍旧孔武有力,仍旧向着希望!

记者手记:

双腿残疾,他却依然走得踏实。

人生暮年,他却梦想清晰。

善良、淳朴,却一直在追梦路上的蒋志云,停留在记者脑海中的印象,一直与梦想有关。面对家庭重担,他横竖是不吭一声,默默地承担起所有;面对身体的残疾,他不自卑不放弃,在人生的道路上写出了那么多的可能;面对未来,他更是雄心勃勃,想在暮年开创一番事业。

这个浑身充满干劲的老者,他让我明白,面对挫折,面对苦难,不仅仅需要咬着牙握着拳头,还需要笑对生活的热情。

人这一生,不可能都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灾难看得过重,它就是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笑对不幸和磨砺,灾难会认为它找错了人,只能在坚强者面前甘拜下风!

所以,面对挫折,请不要放弃;面对困难,请不要泄气;面对梦想,请坚持努力。

和蒋志云一样吧,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