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残疾人联合会 www.hhsdpf.org.cn发布时间:2022-10-17 10:08信息来源:怀化市残联
这几个月,在怀化养殖业中小有名气的杨世兵几乎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碰到他。是激流勇退还是见好就收?带着疑问,记者特意探访,发现择“鸡”而起的杨世兵在创业创新路上,正劲头十足,积极谋划转型,紧紧抓住“鸡”不可失的关键,下一盘更大的棋。
择“鸡”而起
杨世兵,鹤城区黄金坳镇白岩垴村人,三级听力残疾残疾人,现年56岁。
1991年,杨世兵克服耳疾的困难,顺利从湖南农大畜牧专业毕业。2010年,在外奔波了二十年的他,毅然返乡创业,怀揣着“围绕一个目标、做强一个产业、做优一个品牌、带富一方乡亲”的梦想,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于2011牵头30多位残疾人创立康源养鸡合作社,历经十年艰辛坎坷、探索。合作社现拥有示范基地两个,即林下散养示范基地200亩,设施智能化大棚3000平米,年可出栏商品土鸡10万羽。2013年,他在市科技局和畜牧水产局的帮扶下,规范了怀化乌鸡林下养殖技术。2017年,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化体系建设(即生产设施化、技术规范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企业被评为怀化市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并且荣任怀化市第五届人大代表至今,获得了鹤城区劳模的光荣称号。
201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魏宝阳教授的帮扶下,已完成益生菌、粪污发酵床技术,真正实现了无废水、无废气、无废渣生态养殖。同年与怀化学院合作对整个产业发展做出相应探索,首次提出乌鸡产业文化发展,打造品牌发展的思路,并完成品牌塑造的前期工作。提出田园综合体,以产业带动旅游的规范。2019年,创新三阶段养殖模式即集中育雏、林下散养、集中排毒标准化,同时依据怀化乌鸡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万鸡模式和千鸡模式。2020年,在湖南农大魏宝阳教授的帮扶下,通过增鲜除腥,彻底实现了土鸡品质口感一致,使乌鸡产品标准成为可能。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还先后完成无抗养殖、水体改良、青贮饲料、提鲜除腥、环保粪物益生菌发酵床等相关技术研发,同时初步完成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并注重品牌开发,注册了“杨鸡哥”乌鸡汤系列产品,产品面市以来深受消费者好评。
这些年,杨世兵经历过挫折。最开始,由于技术不过关和经验不足一次死亡数百上千只鸡,损失惨重,但这没有吓倒他,更没让他退缩。但收获最多的还是喜悦和成功。富起来的他并没有忘记村民的困难。2015年,他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通过保底入股分红、用工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83户,1383人。由合作社投资近8万元,通过给残疾人家庭每户发放200羽鸡苗,帮助残疾创业就业37户、103人,仅此一项,当年便为受助残疾人家庭每户增收近万元。在他的建议下,由合作社出资2万元,聘请湖南农大动物学院李四元副院长一行专家人员,在黄金坳镇和凉亭坳乡为村民举办了4期林下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数达300人,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反馈,先后被省、市、区评为现代农业示范企业以及先进个人。
杨世兵残疾人创业、帮扶残疾的事迹2020年7月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频道多次报道,并且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先后在2014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新农村生态美食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十大领军人物”;同年获得怀化科协授予所办合作社科普先进单位;2018年杨世兵个人被授予鹤城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被怀化市残疾人联合会授予残疾人阳光扶贫示范基地;2020年杨世兵带领残疾人团队被怀化市总工会评为怀化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各项荣誉;2021年又喜获“湖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鸡”不可失
面对眼前的成就和荣誉,杨世兵并没有陶醉于其中和沾沾自喜,更没有就此固步自封。也有人劝他,你现在也快60岁了,完全可以在家陪伴妻子和小孩享受天伦之乐。这种话,杨世兵是最不愿听的,50多岁的他精力充沛,觉得自己宝刀未老,还可以做很多事,如果就此闲下来,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别看杨世兵是个养鸡的“粗人”,事实上他是个极有理想且爱动脑筋的人。面对今后,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为此他狠心暂停了养殖工作,关起门来苦想今后该怎么走?
静观市场,养鸡业前景依然广阔,绝对“鸡”不可失!但传统的饲养+销售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了,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业亦是如此,暂时的创业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到持久。唯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和做大做强的可能;转型才能适应社会,不会被淘汰。
技术+思维,是杨世兵今后创新转型的优势。他决意发挥自己的技术和创意,为更多的养殖户提供技术管理服务,为怀化的养殖行业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今年4月,他与洪江区“嵩云禽业”合作,生产“风味小炒鸡”,市民买回家后可直接下锅,省去跑家禽市场、买卖、宰杀、分解、配料等一系列环节。现在双方已完成产品及市场的定位定型。并初步开发出商超、线上、社区团购等三个平台,以满足市场运作和市民的需求。
5月,与贵州天柱县“联合润农”合作,正式开展3000羽鸡的传统与创新市场模式对比试验。杨世兵说,这一实验结束后,今后可因应疫情防控政策要求,不卖活禽只卖白条鸡,大大减少病菌和疫情传播的概率。
他表示,这将是今后家禽市场的一个新常态。
杨士兵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百村计划”肉鸡产业,就是在全市组织优选100个村,每个村负责提供土地和前期资金,建设一个100×19米的智能化、自动化养殖大棚,并提供两个管理人员(饲养员),村里负责维护当地的养殖环境。
这样的一个大棚,一次可以养鸡5万羽,一年可出栏4~5批。其他的技术服务、营销,全部由专业的公司负责。按照这个合作模式,村里可以按每只1.5元的收益,年集体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百村计划若实施顺利,一年可出栏肉鸡2000万羽。
杨世兵充满信心地表示,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这个方案现在已非常成熟并得到多方认可,已经可以进入实施阶段。